“我虽然知道农村教师很困难,但是看到的比想象的还困难。”葛剑雄说,一所60来人的学校只有三个年级。因为生源下降,招不满学生,这所学校与附近的另外一所村小不得不分工:你招一、三、五年级的,我招二、四、六年级的。当地的老师说不好普通话,就跟着录音来读课本,最后的结果是哪位老师模仿得好,孩子们就跟着哪位老师学。来到海岛上,调研组想多要一份材料,当地学校也有复印机,可是这个复印机基本是个摆设,老师们不大会用。调研组还与15名农村教师代表开了个座谈会。当地官员介绍说到乡下工作的老师每年能补贴一万到两万元。葛剑雄当场问一位去了乡下小学工作的老师有没有补贴,这位老师说现在每月有200元的交通补贴。至于那笔“巨额”的下乡补贴,不仅这位老师一分钱也没有拿到,参加座谈的其他老师也没有拿到。后来当地承认:这份补贴是计划中的,还没有实施。马敏也碰到了好政策没有落实的问题。他说,2010 年11月财政部提出,对不足100 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 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教学点因缺乏独立核算权而无法享受该政策,导致教学点校舍破旧不堪,公用经费捉襟见肘,甚至出现以“打白条”的形式列支。葛剑雄在会场上感慨:“他们的待遇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他曾直接告诉农村教师:“你们很了不起,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也有同感。她到基层调研,对方会很客气地请她提建议。她总是连连摆手:“你们在这样艰苦的地区一呆就是二三十年,换了我们都做不到。我们哪有资格提意见!”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农村义务教育最亟待解决的是师资难题,这不可能只靠本地,必须采取各种办法吸引和动员来自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向其流动。葛剑雄对同组的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你们不应该是大幅度,而是成倍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什么时候这个待遇引起其他人的嫉妒,什么时候这个目的才是真的达到了。”
评论